跌倒帶來的後果,對任何年齡人士來說可以很嚴重,對長者尤甚。跌倒除會引致受傷,亦可令身體喪失機能,又或增加對日後跌倒的恐懼感,和因跌倒所致殘障而需要入住護理安老院的原因。跌倒更是長者因傷致命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骨折的成因
眾所周知,跌倒的其中一個後果是骨折。骨折限制了活動能力,有時更需要動手術治療。導致骨折的原因之一,是由常見的「骨質疏鬆症」所引致的骨骼脆弱,特徵是骨骼密度低及結構變差。
此外,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曾患上骨折的人(例如腕關節骨折),日後很可能會再出現骨折情況(例如出現髖部骨折等)。屢見不鮮的情況是,曾患腕關節骨折或柯雷氏骨折(距手腕關節一吋內的骨折)的病人,因為日後跌倒,引致髖部骨折而需入住骨科病房繼而需要動手術治療。其中一個原因是,基於本能反應,對年紀較輕的病人,在跌倒時會伸手來撐扶身體,以免身體或頭部受到更嚴重傷害,可是卻導致橈骨末端不堪壓力而骨折。然而當病人年紀漸大,他們本能的防衛意識轉趨薄弱,身體反應變慢,由於雙手不能及時張開,跌倒時再沒有伸手支撐身體,令臀部著地,造成髋部骨折。
預防骨折避免跌倒
日常不難找到有關骨質疏鬆症的資料,然而,若要慎防跌倒,我們不要忽視「骨骼肌肉系統」的「骨骼肌」。在我們身體內有700塊「骨骼肌」讓我們可以活動自如、保持姿勢及作出自我保護反射動作。長者下半身的體力下降,不但影響活動能力,亦增加跌倒風險,容易造成骨折。倘若長者雙腿有力,其身體便能在跌倒前一刻作出矯正,從而避免嚴重受傷。而上半身的「骨骼肌」強壯,則有助卸去跌倒時的碰撞,並穩定關節,從而減輕受傷機會。假若臀部的肌肉和脂肪減少,便會失去它作為天然保護墊的能力。以上種種因素,都與預防骨折息息相關。
「肌肉疏鬆症」致體能下降
「骨骼肌」是人體最充裕的組織,分別佔女性體重的23 %和男性體重的40%。肌肉的大小和功能會隨著人生的不同階段出現顯著變化,例如成長期肌肉會迅速增長,年邁時則漸漸減少。一般來說,肌肉在20至30歲之間最強健,然後隨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減弱。另一方面,肌肉也會因其用途而受影響,經常拉緊使用的肌肉會變粗壯,稱為「肌肉肥大」,而很少使用的肌肉會變細和變弱,稱之為「肌肉萎縮」。
當我們步入晚年,骨骼不單會因「骨質疏鬆症」而容易引致骨折,即使身體健康無甚病痛,「骨骼肌」的質量減低會令體能下降,失去力量,最終喪失身體活動機能。而這種漸漸失去力量的老化情況便是「肌肉疏鬆症」。
下一次,將為大家深入探討「肌肉疏鬆症」。
老人科專科醫生廖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