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部衰退疾病,多出現於60歲或以上的長者身上,有部分患者早於40歲左右發病,另外亦有20多歲的患者。本文專訪香港柏金遜症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陳燕女士,讓大家初步了解柏金遜症。
成因與病徵
柏金遜症的出現,是由於腦部一個名為「黑質」的部位出現急劇退化,令腦細胞未能產生足夠「多巴胺」而致。「多巴胺」是腦內負責傳遞神經訊息的化學物質,其分泌不足會直接影響肌肉活動,大大阻礙患者的活動能力。陳主席指出:「香港目前約有16,000名柏金遜症患者,大多數為長者,年輕患者則約佔二至三成。」
大多數柏金遜症是原發性的,即成因不明,研究亦發現病症有可能與腦炎、顱腦損傷、腫瘤、腦部鈣化、一氧化碳/其他金屬物品中毒有關。陳主席表示:「至今醫學界仍未能確定柏金遜症的成因,暫時亦沒有完全根治的方法,所以有人形容柏金遜症是『看不見的傷殘』。」
柏金遜症的患者往往會出現手腳不受控地持續震顫、手腳肌肉僵硬(難以伸直或屈曲手腳)、動作遲緩(如書寫困難、長時間呆坐或臉部缺乏表情)、平衡困難等徵狀。大部分病徵首先於一邊上肢出現,慢慢蔓延至腳,以至另一邊身體。
治療及預防方法
陳主席指出:「現時醫學界並未找出柏金遜症預防及根治方法,患者主要倚靠藥物、物理及職業治療和手術來紓緩病徵及減慢惡化速度。」總括而言,藥物治療是柏金遜症的主要療法,患者需要定時服藥以增加腦內多巴胺的數量、減慢多巴胺的分解速度,或抑制乙醯膽鹼的活動。如發現柏金遜症的病徵,應盡早求醫,適時開始接受藥物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本港目前有三間醫院(威爾斯親王、瑪麗及伊利沙伯醫院)已成功引入手術治療──深腦刺激法,以微創腦外科手術把電極植入預定的腦組織,再透過電線連接到刺激器。刺激器一般是植入胸前(鎖骨附近)的皮膚之下,和心臟起搏器相似。左腦的刺激器只對右手右腳有幫助,右腦的刺激器只對左手左腳有幫助,所以大部分病人都需要在左右兩邊同時進行手術。陳主席表示:「這種技術在外國相當成熟,許多研究報告亦證明其功效顯著,尤其適合晚期患者。可惜手術費比較昂貴,所以在今年獲得政府資助之前,每間醫院每年只可進行數宗手術。」
除藥物及手術治療外,物理、職業及言語治療對患者同時發揮正面的作用:物理治療能夠透過適量運動幫助患者增強活動能力;職業治療能夠透過訓練提升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而言語治療則着重改善患者的說話及吞讌問題。陳主席又強調:「患者一定要堅持做運動,如太極操和步行等,促進安多酚(一種減痛及令人愉快的腦內化學物質)的分泌──一個人情緒不好,藥效也不好,所以患者必須保持豁達和放鬆的心情。」
家人與社區支持
現時,香港柏金遜症會的1,000名會員中,有700人是患者,其餘是患者家屬。陳主席表示:「柏金遜症會影響一個人的臉部表情和形體動作,令人覺得患者難以接近,所以家人的諒解、關心和體諒十分重要。」幸好現今社會資訊發達,增加了普羅大眾對柏金遜症的認識,社區多了支援和體諒:「現在很多患者都會主動及早求醫,盡早對症下藥。」
香港柏金遜症會是本地唯一一個柏金遜症病人組織,不時舉辦各種各類的教育講座、探訪、聯誼活動及運動小組,並可提供轉介(社區復康網絡)社工輔導與(醫院)物理治療/中醫推拿按摩的服務。詳情請瀏覽香港柏金遜症會網站www.hkpda.org。
鳴謝:
香港柏金遜症會主席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