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4日
穴位知多少

「穴位」是中醫學裏最重要的理論之一,近年更為國際間關注。《要穴八十一:傳統應用與現代實驗》編者、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孫外主教授,為大家闡釋穴位的功用及基本認知。
穴位分類與特點
對於穴位的來源,孫教授講解道:「從中醫學發展史來看,先祖最初並不知道何謂穴位,每當病痛出現時,他們都會撫按身體,陸續發現原來按壓身體不同部位可收緩解之效,由此歷經數千年的經驗傳承,至二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已匯聚出一套系統性的理論和應用規範。」
跟專注臟器系統的西方醫學不同,中醫學認為經絡是生命組成的其中一部分,而穴位就是經絡的「點」:「就像火車一樣,」孫教授打了個比喻:「鐵路系統中每隔一些距離便有一個車站,穴位就是經絡系統的『站』。」經絡連繫着體內的各個臟腑,因此穴位可以反映人體的生理和功能狀況。「穴位有三個特點:第一,穴位有嚴格的體表定位標準,也即是說並非皮膚上每一點都是穴位;國際認可的『連結經穴』共有361個,以及由古人流傳並經現代醫學測定出來的48個『經外奇穴』。第二,每一個連結經穴都連繫着一個臟腑,相關穴位只可治療該臟腑的病,透過其他穴位進行治療並不能達致相關療效。第三,每個穴位都有其特異性,意指每一個穴位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個相同。」
針灸與中藥
一般最常用的穴位,位於肺經(11個,主治呼吸道疾病)及胃經(45個,主治消化道疾道)。「中醫又特別重視『腎經』的穴位,因為中醫學視腎部為人體原始生命力所在之處,與研究養生息息相關。」
由於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體質和健康狀況,所以若果希望透過穴位療法治病或改善健康的人士,應當尋求註冊中醫師的意見。孫教授解釋道:「針灸見效迅速,適合用作治療不複雜的病理,而慢性病或須配合中藥來作結合性治療。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例如一向對服中藥沒有明顯療效的人士,自然不用倚靠中藥。一般而言,一半以上的求診者都能單靠針灸治療,無須配合中藥。」
穴位與養生
談到針對醫治長者常見疾病的穴位,孫教授指出:「骨刺、關節退化或退化性關節炎,針灸足部穴位特別有效。此外,中風誘發的認知障礙症(即老人痴呆症/腦退化症),亦能透過針灸十多個穴位來醒腦開竅、補益腦髓。」反之,對於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針灸就只能產生輔助或即時的舒緩功效,未必能根治病情。孫教授特別強調:「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中醫一般都會選擇最安全、最簡便又最有效的穴位,但並不代表其他不常用的穴位沒有功效。」
其實在家中亦可按壓穴位,保健養生,孫教授分享說:「在家按穴十分簡單,按到感覺舒適便行,按錯了也只是無效而已。例如足三里(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可治胃腸病症、沒食欲、營養吸收欠佳、腹胃痛、腹瀉、嘔吐、胃腸功能減退或障礙。足三里適合用溫灸法,方法是點燃艾條至冒煙,以溫暖刺激穴位10分鐘。此舉更能保健強身。」
另外,關元(臍下3寸)、氣海(臍下1.5寸)都有抗衰老、增強體質及免疫力之效。內關(手腕橫紋上2寸)則是急救保命的穴位,可紓緩心悶、心律不正或眩暈,可按壓或以圓頭的物件如鉛筆末端的膠擦按壓至舒適為止。孫教授補充道:「為保安全,用溫灸法時可先準備一個碗,將它翻轉並於碗底放淺淺的水,方便你將用完的火頭剪掉,並放進水中,餘下的艾條也可保留下次使用。」他又提醒,溫灸法須於通風去煙的場所進行,並要當心切勿留下火種。「上述的穴位主要用作養生保健和抗衰老,特別適合中、老年人士。」
如大家有興趣進一步了解一些中醫保健養生如針灸和穴位療法等,不妨留意由香港中文大學或香港大學的短期課程。「但若要深入研究針灸和穴位,那就必先修讀生理及中醫的系統理論了!」孫教授總結道。
鳴謝:
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孫外主教授
康健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