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7日
骨質增生知多點

骨質增生是中老年人士常見的疾病,本文專訪香港骨科醫學會主席何相東醫生,為大家解構病因及預防方法。
「骨質增生或骨刺是骨關節炎的副產物,當關節出現炎症,身體會試圖長出新的細胞組織以修復軟骨損傷,形成骨刺,亦即骨質增生。」何醫生續道:「此症多在中年以後出現,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女性在停經前的發病率與男性相若,但停經後明顯高於男性。」
起因與病徵
骨質增生最常出現於脊柱的腰椎和頸椎、下肢的膝臗關節及手部拇指底關節和指端關節,何醫生表示:「發病的原因很多。大部份是原發性,沒有特定成因,但與遺傳、勞損或關節負荷過重有關。其他常見的成因有先天性發育異常、創傷、骨枯、以及關節和骨骼受感染的後遺症。」
若骨質增生出現,患者在活動或疲勞時關節感到疼痛,至休息後才得紓緩;另外由於晚上睡覺時久不活動,早上起床時關節會變得特別僵硬;患者的活動亦會受到限制,例如不能蹲下;關節變形也是其中一個病徵,最常見有俗稱葫蘆腳,又稱「O」形腳的膝內翻。
若骨質增生惡化,可導致更深遠的健康問題。「以脊柱為例,骨質增生可引起脊椎管或椎間孔狹窄,壓迫神經,引致手腳麻痺、疼痛或乏力、步姿不穩等。較常見的後遺症有脊髓型頸椎病、腰椎管狹窄症及神經根症,如坐骨神經痛等。」何醫生闡釋道:「若骨刺或軟骨脫落、成為關節內的游離體,可造成突然關節紋鎖(關節有卡住之感)。」不過,關節出現疼痛或麻痺,不一定代表患上骨質增生症:「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除了骨關節炎外,也可能會是痛風、感染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大家不宜自我診斷,應盡早求醫,以免誤診或延診而導致細菌性關節炎,造成永久性關節破壞及敗血病等嚴重情況。」
預防及治療方法
「肥胖是令退化性關節炎惡化的重要因素,我們建議長者應控制體重,避免超重或中央肥胖。」適中的身體質量指數應介乎18.5至22.9;男性腰圍理想值應少於90厘米(35.4吋),女性少於80厘米(31.5吋)。我們鼓勵長者每天進行適量運動,如游泳或單車訓練等,對保護關節及改善其活動狀態,緩解疼痛,增加關節周圍肌肉力量有莫大的幫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輔助器具,減輕骨關節炎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例如步行拐扙,購物車、長柄夾等。關節內透明質酸注射可用於部份中期膝關節炎,以紓緩疼痛及延遲施行關節置換手術。
反之治療繼發性關節炎時,醫生則按其成因入手。何醫生指出:「以由創傷導致的關節炎為例,患者須接受精準的骨折或關節脫位或復位療程,迅速及有效地處理關節感染,減低誘發骨關節炎的風險。」另外,長者亦應避免關節勞損,例如在搬運重物或跑步時必須保持正確的姿勢,或使用合適的輔助器具,盡量減低腰骨或膝關節的負荷。
「物理治療對止痛、消腫及改善關節功能有一定效果,而藥物治療包括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等。撲熱息痛比較安全,因非類固醇消炎藥可引起胃潰瘍等副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若病情嚴重,醫生會建議進行手術,一般手術分為預防性、紓緩性或終極性三種:
一. 預防性手術:通過截骨術,糾正關節變形,恢復關節力量。
二. 紓緩性手術:以關節鏡清洗關節,移除關節內碎骨。
三. 終極性手術:全關節或半關節置換,應用於晚期骨關節炎。
現時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手術發展得比較成熟,成功率亦較高,有九成半或以上患者的假體可維持十年。
坊間有不同保健成藥,何醫生認為較安全的為葡萄糖胺及軟骨素等;其中葡萄糖胺是合成關節軟骨的主要原料,對病情較輕患者有一定的鎮痛幫助,但這些保健成藥往往未能通過嚴謹的科學硏究或驗證,過量服用或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對貝殼類過敏的患者在服用前也應加倍小心,所以有病應求醫為上。
鳴謝:
香港骨科醫學會主席何相東醫生
康健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