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1日
保骨護脊
 




面對關節退化及其連帶的肩、背、膝等部位的痛症,除了持續服用止痛藥、或考慮接受手術治療,您可會問:「究竟還有什麼根治的良方?」香港脊醫管理局主席林葉展美將為您闡述註冊脊醫如何透過非藥物和手術的方案,對神經、肌肉、骨骼失調所引發的痛症進行醫治。

脊骨神經科的定義

林葉展美表示:「現代醫療主要劃分兩大主流,第一種是傳統的『對抗療法』,意即透過藥物及手術等途徑以產生跟病徵相反的療效去防治疾病;第二種是『補充和另類療法』,即是採用非藥物和手術的途徑,引發和調節潛在體內原有的自然力量去保持身體健康。」換言之,以電能、熱能、冷涷、水力、磁力及手法治療恢復身體機能的醫生及物理治療師屬前者,而脊醫則屬後者。

「根據1999年世界脊骨神經科聯盟的定義,脊骨神經科是診斷、治療及預防肌肉骨骼系統失調、以及失調所造成的神經與整體健康失調的首要方法。脊醫會透過手法治療調整脊椎及關節,紓緩受壓的神經,同時恢復各問題部位的機能及發展,從而促進人體的自癒能力。」林葉展美強調脊骨神經科中的整脊法獲科學證實,能夠有效、安全而又經濟地醫治功能性神經、肌肉、骨骼失調而導致的腰背痛、頸痛及頭痛。除此之外,脊醫更會提供輔助性治療和復康策略。

作為護脊的專業人士,脊醫會採用整合的方案醫治病人,在診治的過程中會考慮病人的身體狀況、心理及其他外在因素,為神經、肌肉、骨骼失調患者紓緩痛楚及減輕殘障,從而恢復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

在香港,脊骨神經科早於二次大戰前引入,但到1993年才正式通過法例第428章《脊醫註冊條例》,脊醫管理局亦隨之成立,負責制訂及核實註冊脊醫的資格和申請。截至 2014年初,香港共有180名註冊脊醫。「《脊醫註冊條例》嚴格規管脊醫的專業水平及操守,脊骨神經科亦從此跟醫科、牙科及傳統中醫學享有着同等的地位。」

整全的醫護方案

一般人可能認為脊骨神經科純粹針對脊椎、骨骼及肌肉相關的疾病,但其實它是一門整全的醫護方案。「作為一種整全的方案,脊骨神經科還會顧及一些影響健康的心理因素,透過例如適量運動、營養攝取、人體工學及環境管理,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及健康管理。」林葉展美指出:「要達到整全方案的最好效果,脊骨神經科會透過手法治療作功能性診治,幫助病者自然地回復最佳狀態。」

林葉展美又指:「脊骨神經科的範疇非常廣泛,脊醫會根據病者的病歷、體質測試結果進行人體工學評估、編寫營養餐單、及安排社交及環境互動的活動,至於正確坐姿、姿勢矯正、日常生活及家務護理的意見當然不會缺少。」

長者肌肉骨骼保健

「長者的痛症大多來自膝關節退化及足腿肌肉不平衡所導致。我會建議長者在床上仰臥抱膝及做『踏單車』動作,溫和地伸展及紓緩背部繃緊的下腰肌肉、維持膝關節的靈活及協調,以及強化足部肌肉。您不妨在每天早上起床前面向天花板,移走枕頭,然後仰臥抱膝3分鐘;做完後,仰臥做『踏單車』動作最少500次,動作先慢後快。這兩組運動能有效地預防膝痛,而長者在床上做運動又可避免跌倒。」

林葉展美亦建議長者每天多散步,同時每次坐下的時間盡量避免超過20分鐘。她補充道:「常做溫和的負重訓練,例如在家中以水樽舉重,有效強化骨骼及增強肌肉。其他平衡力訓練如太極及舞蹈等有效預防跌倒,亦不可缺少。」

「雖然沒有特別的食療有助提升脊椎健康,但每天飲用充足的水分,可預防椎間盤因缺水而退化。年過40的人士,可定期服用葡萄糖胺改善關節的靈活度。由於大部分長者的肌肉骨骼毛病多源自骨質疏鬆及肌肉痙攣,飲食中應增加攝取鈣及鎂,例如多吃芝麻、羊栖菜、瑞士芝士、沙甸魚、杏仁、大豆、腰果、菠菜及麥包。健康的脊椎乃身心健康、均衡飲食、正確姿勢及恆常運動的結合,缺一不可!」

諮詢您的脊醫

在面對長期痛症時,大部分長者都未有考慮脊醫治療。「不少病者在接受脊醫的診治前,已經被痛楚煎熬日久,並持續服用止痛藥無效,部分甚至已接受過跌打、物理治療、推拿及針灸等其他治療方法。」須知脊醫也是一線的專業醫護人員,無須醫生轉介,所以如遇關節退化及痛楚,又不欲接受入侵性治療的話,可以第一時間考慮約見合資格的脊醫,尋求適當的醫治。不妨瀏覽香港脊醫管理局的網站www.chiro-council.org.hk,查看本港註冊脊醫的名單,遠離痛症指日可待。


鳴謝:
脊醫管理局主席林葉展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