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02日
健康生活,我有把握!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備受關注,長者健康可說是當中一大議題。香港老人科醫學會前會長兼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陳漢威醫生表示:「香港每100人便約有13人為長者,公立醫院內更有逾六成病人是長者。我常跟學生說,將來他們無論是成為專科抑或家庭醫生,主要的服務對象都是長者。」

公立醫院將老人科病人界定為65歲或以上的長者,但陳漢威醫生指出,這並不代表一到65歲便要看老人科。「老人科屬內科的分科,主要針對患上多種長期退化性疾病的長者。英國老人科始祖Bernard Isaacs教授提出老人科四大常見症狀:失禁、認知缺損、失去活動能力及行動不穩,以及醫源病(意指從醫療意見、治療過程、藥物或醫療器材而對病患造成傷害、不良影響或併發症)。」他解釋道:「設立老人科的原因有三:一,長者可能有認知障礙或記憶力衰退而未能詳述病況,道理跟兒科相同。二,不少長者患有多種疾病,一些看起來沒大礙的疾病表徵,背後牽涉的病因可能更多且複雜,所以必須由接受過專業培訓、了解長者身心健康需要的專業醫護人員去跟進。三,長者可能正服用多種藥物,我曾經遇過有病人同時接受20多種藥物治療!因此老人科醫生其中一個主要職責,就是為長者處方不重覆、不相沖、最少量又最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藥單。」

尋找蛛絲馬跡

陳漢威醫生坦言,老人科醫生面對的一大挑戰就是找出病因:「部分長者諱疾忌醫,也有長者因為怕麻煩家人、或不願意向後輩透露私隱,最終沒有清楚交代病情而延誤就醫。例如大部分男性長者都會因為前列腺肥大而導致尿頻,但卻尷尬而未有及早求醫,有病人因此減少喝水或出席社交活動,結果就診時已惡化成急性尿滯留。此外,東方人飲食中往往忽略奶類食品,再加上缺乏運動,女性長者較容易因缺乏維他命D及鈣而患上骨質疏鬆,一旦不幸跌倒便會造成骨質疏鬆性骨折。高血壓也是長者經常忽視的毛病,由於高血壓並沒有明顯病徵,當患者出現頭暈眼花時其實已達危急狀態,有長者甚至延誤至腦中風或心臟病發才送院治療。」他表示:「除了靠老人科醫生細心觀察及診斷外,家人亦應留意身邊長者生活習慣的改變,同時定期陪同長者們接受身體檢查。」

「生理以外,長者亦會遇到情緒困擾,原因包括長期病患、痛症、子女長大後出現『空巢』情況、年輕時沒有好好籌劃退休以致晚年財政欠佳,或是同輩逐一離世等;若不及早正視,可惡化成抑鬱症。」陳漢威醫生說:「除了接受藥物治療,我們也會鼓勵長者多參與社交活動,認識不同年齡層的新朋友,為自己的生活圈子增添生力軍。」

健康靠自己

以下締造健康生活的竅門雖是老生常談,但卻是不二法門:均衡飲食,常做運動,戒掉煙酒,定期體檢,以及接種疫苗。陳漢威醫生強調:「首先,我希望提醒大家戒酒的重要性。現時大腸癌已取代肺癌成為香港頭號癌症,而大腸癌跟喝酒息息相關。過往有研究表示飲用適量紅酒有益心血管,但眾所周知長期喝酒有損肝臟,世界衛生組織更已將酒精飲品列為致癌物質。」

另外,就是選擇一位固定的家庭醫生。「香港的醫療制度分公立和私營市場,住院的話九成人會選擇公立醫院,門診則有七成人會選擇私家醫生。跟公立醫院網絡不同的是,私家醫生之間並沒有互聯病歷紀錄系統,為免藥物重覆、相沖或過量,長者應選擇一位熟悉而固定的家庭醫生,統一管理其用藥及進行每年的體檢。」

「最後就是自律!」陳漢威醫生叮嚀:「健康不是靠醫生,而是靠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應該由中年開始每年進行體檢,如果有家庭遺傳疾病(如腸癌、乳癌等)更要加倍留意。心血管疾病也不容掉以輕心,每年應檢驗一次三高(高血脂、高血壓及高血糖)指數。正所謂『病向淺中醫』,打好健康基礎由個人開始,以減少患病的風險,做一個對自己和對家人負責任的長者!」


鳴謝: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前會長、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陳漢威醫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