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8日
長者常見牙齒毛病:牙周病





我們從小便得悉口腔保健的重要,可惜我們往往只會在牙齦(牙肉)發炎,甚至掉牙才學懂補救和珍惜。香港牙醫學會會長梁世民醫生為大家講解牙周病的種類及階段,以及定期口腔檢查和正確護理的方法。

牙周病的種類及階段

牙周病最常見的病徵包括牙齦發炎及流血、牙槽骨侵蝕最後導致牙齒脫落。牙周病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階段/種類:

「『慢性牙周炎』的病徵並不明顯,通常只出現牙齦紅腫及流血等『牙齦炎』徵狀,因此常被忽略;但當病情持續,患者的牙齦會出現嚴重腫脹、劇痛、含/流膿,惡化成『急性牙周炎』。」梁醫生指出:「還有一種較少見的種類稱為『侵襲性牙周炎』,在香港約每100人就有1名患者,患者多為二、三十歲;醫學上我們會根據發病年齡、血清抗體對病原菌的反應、影響的牙齒種類及有否出現牙齦炎等將『侵襲性牙周炎』分為『局限型』和『廣泛型』兩種,但兩者都會迅速地破壞牙槽骨,令牙齒鬆動,病情嚴重時更會出現臼齒移位。」

牙周病成因

梁醫生表示,牙周病並非跟年紀有關,其主因是日積月累地忽略口腔衛生所致,所以在長者身上較常見。「現時40多歲或更年長的香港人,在他們年輕時衞生署尚未推行學童牙科保健服務,所以較常忽略口腔護理的重要。若他們持續選用不合適的牙刷或不正確的刷牙方法,牙肉周邊沒有得到徹底清潔,牙縫積存的食物殘渣便會滋生細菌,慢慢形成牙周袋(牙周組織與牙根分離)。」梁醫生補充指,牙醫在斷症時會使用一支「牙周探針」,插入牙齒與牙肉之間的位置,如牙周袋深度超過3毫米,便需要進行治療。

「我們的免疫系統隨年紀衰退,牙肉的自癒能力亦不例外,所以長者也難免較易患上牙周病。此外,吸煙人士患病的機會亦會比常人高出五至十倍,因為吸煙有礙微血管血液循環,繼而減慢牙肉的自癒速度,這也會影響將來植牙的效果。糖尿病亦會影響微血管血液循環,研究顯示,患有糖尿病的長者較易出現牙周病。」另外懷孕和壓力令賀爾蒙水平波動,都是牙肉腫脹和牙周病的成因之一。

梁醫生特別提醒配戴假牙的長者:「若假牙沒有妥善清潔,便會積存食物殘渣及細菌,加上佩戴假牙令牙肉受壓,久而久之也會引致牙齦發炎。」他繼指,一般牙周炎並非遺傳病,但若家族有「侵襲性牙周炎」的病史的話,則有較大發病的機會。

防治方法

倘若沒有對症治理,牙周病不但妨礙進食,嚴重時更會導致牙齒永久脫落,所以長者如感到牙肉不適,便應立即諮詢牙醫。「洗牙是最常用的非手術性治療方法,牙醫會深層清潔牙周袋及平整牙根。如情況嚴重,則須要進行脫牙手術,但此非最有效的牙周病對策。」

梁醫生一再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大家應向牙醫請教保持口腔衛生的方法;包括選用刷毛較軟的牙刷和含氟化物的牙膏,早晚刷牙,有須要時使用牙線或牙縫刷清潔牙縫。更重要是定期預約口腔檢查──事實證明,對於六、七十歲的長者,定期檢查有助預防牙周病。」


鳴謝:
香港牙醫學會會長梁世民醫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