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生俱來便懂得透過表情、形體、聲音去表達基本需要。長大後,語言便成為與人溝通的主要工具。講話仿似易事,但溝通卻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更別說在舞台上談笑風生。近年棟篤笑等個人表演在香港愈趨普遍,作為「形體棟篤笑」始祖、被尊稱為「詹Sir」的詹瑞文表示:「棟篤笑之所以被視為說話的藝術,全因我們或我們扮演的角色能代觀眾講出心底話,透過『演員口講我心』引起觀眾共鳴。」相信大家都遇過無論怎樣說,對方總是不明白的情境,詹Sir指出,棟篤笑的精髓正正在於一個「懂」字:「棟篤笑固然是娛樂的一種,但好的娛樂是具啟發性的,能夠進入觀眾的心坎與腦袋。所以棟篤笑演員扮演的並不是一個虛構角色人物,而是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選材時我們亦會以日常生活為題,透過嘻笑怒罵,時而逗觀眾會心微笑,時而為觀眾紓解生活壓力,為的無非是令觀眾產生『您真懂我!』的共鳴。」
對望.好奇.尊重
詹Sir認為,現代人一般過分依賴說話來溝通,常常忘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其實還有其他方式。「我最新的舞台劇<<快樂勿語>>,湊巧是探討『溝通』這個課題──來自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如何不說話也能成功溝通呢?」詹Sir說:「語言只不過是單向地發出聲音加詞匯;而溝通則是一個講、一個接收。想成功地溝通,您不但要注意腔調、語氣或說話節奏,更要保留一定的空間,讓聽者消化、理解您的意思。」
作為溝通的專家,詹Sir認為首要的溝通途徑不是語言,而是身體語言:「溝通的第一步,是看着對方的眼睛。眼睛能透露很多訊息和想法!無論是平日、訓練學生或演出,我都喜歡看着眼前人,先與他們建立了基礎連繫,然後才開始溝通。」第二個溝通工具,是好奇心。「為什麼大家都覺得跟家人溝通不容易呢?原因是我們對家人缺乏了好奇心!所謂『朝見口、晚見面』,我們總以為家人性格、行為和想法是不會改變的。但其實作為現代人,我們每一刻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大家時刻都在轉變;只要我們能夠尊重每個人的變化,對他們產生多一點好奇,溝通之門便會打開!」
要溝通,便要有話題,但話題也分正面和負面兩種。現今社會以「多對罵、少對話」為風,大家都以為溝通就是不吐不快。詹Sir強調:「彼此尊重是人與人溝通的關鍵:要對方聽您說話,某程度上不得不放下個人態度和身段,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價值觀,停止批評對方的對錯,心平氣和,這樣對方才會願意與您溝通。還有,千萬別奢望對方被埋怨或批評後不會動氣!如果說實話會影響您與對方之間的關係,您便要先衡量和部署一下了。」他笑道:「埋怨和批評都是一種發洩,演員比較幸福,能夠透過演戲宣洩情緒。普羅大眾想發洩減壓的話,不如找些朋友高談闊論一番,也可以多利用文字寫作,開拓適合自己的紓壓渠道。」
玩在退休
詹Sir創辦的PIP藝術學校主張「快樂.遊戲.想像」,這正是他人生與演戲哲學的體現。「想開心要做什麼?當然是遊戲!對我而言,玩遊戲是一種學習溝通和吸取智慧的方法。人人都愛贏,贏了便得到快樂;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不怕輸、繼續玩下去,不讓快樂變成壓力,才是人生最大的課題。」那怎樣驅使大家「繼續玩」呢?詹Sir回想道:「每個人都有不敢做的事情!我記得臨床心理學家顧修全博士講過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一個人只能死一次,但驚死卻可以驚一世』,就是這句話令我茅塞頓開,從此以後事事敢作敢為。我成立PIP,是希望有更多人放膽去『玩』,用想像力、創意和期望去面對人生。當您學懂了任何新的生活理論,用一種新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人、事、物,便幾乎等同『移民』一樣,每天都充滿驚喜!」
人人個性不同,要是素來沉默寡言,又是否適合參加說話或戲劇訓練?詹Sir坦言:「我不認為不愛說話是問題!很多在台上揮灑自如的演員,在現實生活中是口吃的,這是性格的一部分,跟在工作或舞台上的溝通能力不同,不可混為一談。」他認為,退休人士最適合學習戲劇:「長者未必擅長真情流露,但他們比年輕人優勝的是擁有成熟的自我,很多職業演員都如是──有個性,又有表演慾。」更重要的是能夠透過課堂認識新朋友、新事物,重拾像中小學生開學般的興奮心情。「就算沒有計劃上課,也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欣賞舞台劇,您會發現,跟全場觀眾一起笑、一起哭的感覺截然不同,也會發現欣賞舞台劇也是了解社會、與別人打開話匣子的另一種方法。」
鳴謝:
PIP藝術學校創辦人詹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