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31日
雅逸閒情說盆景





自香港開埠以來,移居本地的廣東人把嶺南派的盆景帶到香港開枝散葉,1970年代乃盆景的黃金年代。當年有很多人積極參與,如永隆銀行創辦人伍宜孫、恒生銀行創辦人何善衡、恒生銀行前總經理黃基棉、大生銀號創辦人馬錦燦及香港中國銀行前副主席謝啟鑄等,令盆景一時間成為風尚。多個盆景會亦紛紛成立,如香港盆景雅石學會、文農學圃、沙田盆栽會、國際盆景會、亞洲盆景雅石會等。各會互相切磋及競賽,令香港盆景在藝術和技術上均突飛猛進,在國內和國際上有很高的地位。

盆景鑑賞準則

盆景是大樹的縮影。藝術家將樹的美態突顯出來,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如同希臘人像的創作手法一樣,只在形態上改變,保留樹木的特徵。所以一盆盆景在觀者眼中,應該看到一棵完美的樹,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

觀賞盆景,可從樹幹形態、樹葉大小及整體造型在視覺上的協調開始;繼而嘗試感受盆景帶出的生命力,想像大自然的奧妙,從中了解作者創作的意念。

「古」、「靈」、「精」、「怪」

簡單來說,盆景鑑賞有四個原則:「古」、「靈」、「精」、「怪」,如能四者皆備,便稱「美」的盆景。「古」:盆景展現的是大樹的形態,一盆盆景要表現出古樹的特徵,如露出泥土的根盤、彎曲的樹幹、茂密的枝葉和風霜的痕跡等等。「靈」:同時,盆景應展現樹木生機勃勃,充滿靈氣的一面,就如人到晚年,雖老但可充滿活力。「精」:盆景製作講求技法,盆景作品應該精緻,可表現作者的心思和用心的處理。「怪」:盆景最忌千篇一律,所謂怪是指盆景作品造型奇特、帶有創作者的個人風格。

盆景樂身心

盆景是一門藝術,入門者要有心理準備,全情投入精神和時間,虛心學習,透過實習來掌握技巧,陪伴作品一起成長。

「盆景藝術肯定適合長者參與,七、八十歲的愛好者大有人在。」香港盆景協會主席李景民表示。在戶外進行盆景創作,可讓參加者呼吸到新鮮空氣,園藝操作亦能增加運動量。在培植過程中,參加者可以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和成長的盼望,令退休時間表變得充實。

盆景創作偶爾需要他人的協助,而透過栽種、審美等學問的探求和經驗分享,創造互動機會,刺激思考,讓腦袋活躍起來。

除了跟隨前輩學習外,本港有不少盆景機構均有舉辦盆景興趣班。其中,香港盆景協會為入門人士提供多方面的學習機會,逢星期六及日均有工作坊,教授速成盆景製作,讓初接觸人士享受製作盆景的樂趣。

鳴謝:
香港盆景協會主席、香港盆景雅石學會會員李景民
www.penjing.org.hk
www.facebook.com/PenjingHK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