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1日
開卷有益,寫作常樂







小孩子總怕讀書,但世上知識多姿多采,如能將閱讀和寫作培養成退休後的嗜好,實踐孔子「六藝」中的「書」,何嘗不是一件美事!

剛從拔萃男書院校長一職退休的張灼祥,與大家分享閱讀心得:「每一本書都是一扇窗,窗外有百看不厭的美麗風景,待您掀開。試想想,世界上有無數作家將自己的生活體驗編寫成書,我們所費無幾,便能安坐家中環遊世界,獲益良多!」

同樣是作家的他,對寫作有另一番見解:「把自己的想法和體驗結集成書,與讀者分享,實在是賞心樂事。能夠收取稿費固然是實在的鼓勵,但沒有稿費亦無礙,很多作家出道時也不是寂寂無名嗎?現在網絡世界流行寫博客(blog),不就像昔日寫日記一樣,人人都可以是作家,自由發揮。」

七成明白、十分練習

張博士指出,無論是閱讀抑或寫作,均對身心有實際益處:「跟下棋等要動腦筋的活動一樣,透過思考和創作,閱讀和寫作都能鍛鍊心志。如能多活動腦袋,人的精神面貌會更佳。尤其是寫作,除了可以抒發情感之外,只要願意花心思,創作的歷程會成為一種與讀者的溝通,跟實際的社交無異──雖然您未必知道受眾是誰,對退休人士擴闊社交圈子百利而無一害。」

很多人認為閱讀和寫作是高不可攀、困難重重的情操,張博士笑說此乃誤解:「香港有設備完善、館藏豐富的圖書館,走進去還有電腦或圖書管理員替您找書,有何難度?閱讀並不一定要讀名著,您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讀物,園藝、自然科學、旅遊、烹飪甚至武俠小說悉隨尊便,所有題材都是一種藝術。有時文章用詞深奧、難以理解,我卻認為一本完全理解的書不算有趣,七成明白最有意思,因為這才有延續閱讀、細味內容的價值。」

退休後捐出數千本藏書予香港城市大學的張博士,提到「簡化生活」的重要性:「退休生活理應輕鬆自在,與其擁有一大堆雜物,不如與有心人分享。我還將數百本作家簽名珍藏送贈香港中文大學,讓專人去打理這些珍貴的書籍,不是更有意思嗎?」

剛於去年破天荒舉行了數場「棟篤笑」的他勉勵讀者:「世上無難事,凡事在於嘗試,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有意志和鍥而不捨的練習,要開展一門新嗜好永不會『太遲』!」

鳴謝:
張灼祥博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