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出棋制勝





香港圍棋協會會長陳平遠簡介對弈竅門及圍棋如何益智養生。


圍棋的起源可說是眾說紛紜,根據《左傳》、《論語》、《孟子》等中國古代文獻,可以確定圍棋於春秋及戰國時期在中國已十分盛行。在中國古代,圍棋又稱為「弈」、「碁(粵音:棋)」或「手談」,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弈,圍棋也,從丌,亦聲。」後來圍棋傳入日本,稱為「囲碁(日文讀:依哥,即現代漢字「圍棋」)」,並在當地特別興盛,圍棋的英文名稱亦直接沿用「碁」字的日語拼音「go(日文讀:哥)」。

圍棋著重策略,以黑白二子在格狀棋盤上對弈。棋盤為方、其子為圓,寓意「天圓地方」;子分黑白,寓意陰陽。圍棋看似簡單但易學難精,變化無窮;行棋策略複雜精奧,勝敗往往只差一子,當中饒富人生哲理。唐朝名棋手王積薪就曾以《十訣》簡練、準確地概括了取勝關鍵,對後世影響深遠。

香港圍棋協會會長陳平遠指出:「圍棋在香港雖不算盛行,但近十年學習圍棋的年輕人以倍數增加;現時全港六萬多名棋士以青少年為主。加上有不少國內專業棋士移居香港開班授徒,現在本地棋手的水平已緊隨中國內地、韓、日、台躋身世界第五位。」

圍棋為何令人着迷?「下圍棋有助啟迪思維,又能陶冶性情,修養身心。下棋時必須專心致志,因此有助提升專注力。圍棋並非單向活動,在對弈期間往往能夠建立深厚的友誼。另外,圍棋的歷史源遠流長,由遠古時的中國一直流傳到日本、韓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連歐美都有大大小小的民間圍棋組織如美國圍棋協會及歐洲圍棋大會。2008年及2012年世界智力運動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以至2013年亞洲室內運動會,均將圍棋列為競賽項目,可見圍棋深受國際重視。」

對弈的藝術

下圍棋不但有趣,亦是心智的鍛鍊,切合六藝中的「射」(集中心念)。「下圍棋講求專注力、耐性及腦力,每一步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切戒隨手行、驕傲或膽怯;優勢時不能掉以輕心,落後時要沉得住,對局時必須保持平和心態。」陳會長強調:「下圍棋除了著重技巧,還要下得快樂,才能體會到棋道的精髓。所謂『快樂圍棋』是要輸得起,要有『向對手學習』的謙虛心態。」

陳會長又講解下圍棋的基本元素:「首先是要有『棋感』,亦即對棋法有敏銳的感覺。棋感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及積聚許多實戰經驗才能培養出來,不過要掌握最基本的技藝也不太難,最基本的圍棋術語及竅門有『定(式)』、『死活』、『收官』、『外勢』和『實地』,大家在網上不難找到圖文並茂的詳盡解釋。」

下棋得天壽

60歲退休後才認真學習圍棋的陳會長,認為圍棋是退休人士嗜好的不二之選。「古語有云『圍棋有五得』,即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訓、得心悟、得天壽──因下棋樂而忘憂『得天壽』,對長者而言固然是最高層次的好處;除此之外,下棋亦能消磨時間、訓練腦筋,預防認知障礙症,以棋會友更能拓闊社交圈子,培養六藝的『禮』(社交智慧)。」陳會長說:「我認識很多祖父級的棋友,圍棋增加了他們與孫兒互動的機會,不少人成了孫兒的啟蒙導師,甚至帶着孫兒去學習和比賽,其樂無窮。」

現時香港圍棋協會是唯一一家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作的圍棋機構,但坊間亦有不少機構提供場地及舉辦活動,網上亦有大量圍棋遊戲和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大家不妨略加鑽研,然後與親朋好友一同享受對弈之樂!

鳴謝:
香港圍棋協會會長陳平遠
www.hkga.org.hk


返回
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