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2日
魔法幻術





固有數個世紀,魔術表演風靡全世界,招數不但層出不窮,同時隨着時代而不斷更新和變遷。英國魔術圈AIMC銀星會員及香港魔術家協會會長艾博(譚永銓),帶大家走進奇妙的魔法世界。

由受迫害到被愛戴

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魔法師的足跡早被記述,古代人通常稱他們為擁有超能力的「聖人」或「智者」。艾博闡釋道:「魔術師往往利用高超的技巧,令一些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成真,因此他們象徵着『神能』,深受中西方王者或貴族愛戴。也有巫師或祭師利用人類迷信的心態,以魔術控制會眾。」

中世紀末,人文主義復興,魔術師開始遭受迫害,到了16世紀更出現獵巫運動。為了保住性命,魔術師紛紛披露魔術背後的秘密,促使英國作家雷吉諾.史考特於1584年編著魔術書《巫術探索》,這是史上首本關於魔術的著作,以自然科學理論解釋魔法技藝,令很多魔術師逃過被殺的厄運,與此同時,更興起了街頭魔術表演,甚至「登堂入室」進駐劇院:「其實魔術並非巫術,魔術師只不過是將普羅大眾不能即時理解和消化的科學知識活現眼前,做出一些令觀眾嘖嘖稱奇的魔法。」

神秘莫測的藝術

由於大部分魔術的原理和機關不能對外公開,而且從業員數目亦少,故此魔術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套系統性的分類,魔術那種神秘莫測的特質也得以保存。話雖如此,魔術師間也有標準考核和比賽一比高下:「要成功娛樂大眾,魔術師表演時不可有絲毫破綻,對各種掩眼法秘而不宣,因此魔術師只會透過世襲或師徒制度傳授竅門。即使自1980年代起西方興起魔術課程,但規模只局限於單對單的教學,未能擴展至學院規模──如果人人都知道魔術的秘密,那就不再是魔術了。」

儘管未有國際認可的評核機制,但艾博指出,魔術師的演出直接反映其經驗及能力的高低。「作為一種行為藝術,魔術表演的目標就是令觀眾覺得匪夷所思,換言之觀眾愈困惑,魔術師便愈成功。至今成立109年的英國魔術圈,是少數頒授認可資格的魔術機構;而荷里活的魔術藝術學院(俗稱「美國魔術城堡」)的資格,在業界同樣炙手可熱。」

耳目一新的嗜好

艾博認為,魔術絕對是一門有趣又老少咸宜的嗜好。「不管什麼年紀,只要抱持給人驚喜的熱誠,都能成為成功的魔術師。在美國有一位玩撲克玩得出神入化的魔術師,天生是沒有手掌的──當然,如果要十分成功,您還須有好奇心和上進心,不時發掘新科技以豐富自己既有的招數,在固有的魔術中尋求新突破。」

由構思到執行,表演魔術的過程實現了六藝的「書」(學習新知識)、「數」(解決問題)、「射」(集中心念)及「禮」(與觀眾聯誼),艾博亦認為學習魔術有助升自信:「魔術的入門條件非常簡單,只要有敏銳的觸覺、肌肉協調和反應,便能做出流暢的掩眼法。現今年輕魔術師的招數過於超現實和浮誇,反而弄巧成拙,削弱觀眾的驚喜;長者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在平凡中做出細微不凡的魔術表演,才是最驚喜不過!透過不斷學習、鑽研和嘗試,繼而對外表演,既能重拾自信,同時拉近與孫兒和親友間的距離,改善關係。」

說是創意無界限,但魔術始終有其限制。「場地是演出成功的關鍵,例如場地本身的配置,多少影響魔術最終出來的效果。」

無論是近景魔法、舞台魔法還是思維遊戲,魔術的類形層出不窮,如果您想以精心設計的道具掩蓋觀眾雙眼,表演出叫人嘆為觀止的魔術,不妨留意香港魔術學院或其他著名機構的魔術課程,鑽研出創新、獨特的魔術絶技!


鳴謝:
香港魔術家協會會長、英國魔術圈AIMC銀星會員艾博(譚永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