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04日
剪出世界視野





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其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公元6世紀。現存被認為最早的剪紙文物,乃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自6歲起剪紙至今30多年、因其藝術成就而被列入《中國民間名人錄》、《中國當代名家名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及《世界名人錄》的李雲俠,娓娓道來剪紙藝術的基本知識及可愛之處,並闡述她對其演變的看法。

無分國界與派別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充滿吉祥寓意的剪紙作品是新春家居布置必備。李雲俠自幼便在家中跟隨祖母和母親學習新春剪紙:「我們家鄉過年,一定有剪紙作品為家居點綴,增添氣氛。媽媽要我學,我便得拿起剪刀,一剪至今。」有說剪紙分南、北兩派,李雲俠指出:「坊間有說北派作品豪邁放膽,南派的則秀雅細緻,但現在已再無區分!以我自己為例,我是北方人,在南方成長,我的作品題材和風格融合南北兩派。況且,現代中國的剪紙藝術糅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題材不再局限於傳統節慶,就連日常產品、禮品和廣告等商業用途也用上剪紙創作。所以我認為,剪紙已成為一種多元的藝術形式,並進一步國際化。」

近年熱心推廣剪紙藝術及教學的她,曾獲不同機構邀請,為不同場合製作剪紙,由商場聖誕裝飾、劇院舞台背景、大學百周年表演布景、「2009中國旅遊年」徽標、特區政府慶祝午宴紀念品、書籤、郵政局郵票到電台的團拜裝飾,她都身體力行,將剪紙藝術的多元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隨時代演化,科技將剪紙藝術進一步普及化。「透過電腦和激光剪紙技術,激光剪紙作品每天的產量可達一萬多張!而我專注的則是手製剪紙,面積較小的作品可能用上5至8分鐘,較大的則視乎規模和複雜程度,一般都會用上一個月吧。」作為心意禮品,手製剪紙更加物輕情意重。「大型的剪紙作品可以用作戶內戶外的裝置,公開展示;小的卻可夾在書中,或作家居擺設,不失為一件賞心樂事。」

剪紙入門一二三

剪紙製作可謂一種簡便的嗜好,只需一張紙和一把剪刀,即可剪出栩栩如生的圖案:「雖說簡單,我對紙張和剪刀都有一定要求:紙張不可太厚或太韌,剪刀則要開鋒和打磨起碼兩次,讓刀刃尖尖的方便剪裁細節。」李雲俠說:「至於拿剪刀也有一定手法,先把拇指套在剪刀上手把,食指托着剪刀的中間,三隻手指頭套在下手把。剪圓滑的形狀時,把食指卡緊一點可會較易控制。」詳細的示範,可參考她於香港電台「剪紙藝萃」網站(http://rthk.hk/chiculture/papercutting)中的短片錄像。

當然,技巧背後的心思才是剪紙藝術的靈魂。李雲俠闡釋道:「剪紙造型設計是非常自由和個人化的。就像寫文章一樣,剪紙能夠表達一個人的心思意念,其差別在於工具:寫作用筆、剪紙用剪刀。題材方面,可以是喜氣洋洋的龍鳳牡丹,也可以是一個字、一個數字或是一句祝福,凡您想表達的都可成為主題,就像我本人,小時候喜歡花鳥蟲魚,現在則喜歡能反映日常生活的題材。紙張本身沒有生命,唯有靠剪紙的人賦予。」對初學者而言,繪草圖時必須先了解圖案的特色(例如動物的特徵或植物的形態),並透過參考真實圖片和別人的設計,慢慢地加深對構圖的陰陽虛實的了解。

實踐六藝

李雲俠認為剪紙是一種老少咸宜的嗜好,更能夠實踐孔子六藝中的「射」(專注力)及「書」(繪畫及持續學習)。「剪紙最大的益處,是可以訓練一個人『五心合一』:靜心、用心、細心、耐心、恆心。在剪紙的過程中,能培養專注力和個人修養。對長者而言,剪紙能鍛鍊左右手的協調,設計圖樣時也能鍛鍊大腦思維和創意,令人保持頭腦和雙手靈活。不少學生更告訴我,剪紙具備減壓作用。」此外,剪紙亦能增進一個人的「禮」(社交智慧)。「剪紙作品既可自己欣賞,又能與親友分享和交流。」

李雲俠強調,她的學生年齡層極為廣泛,由小孩子到退休人士都有:「剪紙絕無年齡限制,我最年長的學生已逾90歲,以前曾經有一位80多歲的學生被邀到歐洲表演呢!不少長者學生愛將剪紙作品送贈孫兒,贏得一句『嫲嫲你好叻!』實在甜在心頭,及後甚至連孫兒也生興趣,一同學起剪紙來。我與學生們也會舉辦義務示範和教學等活動,過程中大家發揮互助精神,又能擴闊社交圈子。」

現時李雲俠分別在大小機構教授剪紙,包括香港藝文創意學會香港演藝學院等。另外網上還有多個分享剪紙心得的網站,大家不妨瀏覽學習,在特別日子剪出叫親友刮目相看的心意紙飾!


鳴謝:
剪紙大師李雲俠
http://liyunxia.com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