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戲劇界百花齊放,作品題材更廣更闊,質素亦得到各方面的認同。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剖析本地戲劇的演變、從事戲劇創作及參演的心路歷程,以及分享他賞析戲劇之樂。
從興趣到專業
1960年代,藝術在香港仍是一種奢侈品,經營戲劇不消說非常艱難。「想當年香港並無任何專業的戲劇公司,演員們都只是為興趣才參與演出,」陳敢權回想道。雖然交通費和飯錢都要自付,仍無阻他對戲劇的熱忱。一心一意投入戲劇的他,就連些微空檔都完全奉獻,每當無須參與青年戲劇團體的演出,陳敢權總會加入香港大會堂的後台製作,因此見識過不少戲劇大師如鍾景輝的當代行為藝術傑作。當年最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香港的戲劇竟能在短短十年間發展成一門專業。
「1977年香港話劇團創立,不久香港演藝學院於1984年落成,讓戲劇愛好者有機會以藝術為職業。」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州立大學修讀戲劇及美術設計後,陳敢權於1982年加入香港話劇團,期間貢獻良多,包括創作(含改編及翻譯)劇本逾90齣,執導作品65齣、舞台設計13個,見證了戲劇文化的重大變遷。「今時今日,本地舞台劇已經發展得非常蓬勃,在政府的資助下,全港每年戲劇作品多達400齣!相信是時候開始着重高質素的創作了。」
滿足心靈的體驗
每年400齣劇絕不算少,台前幕後之所以能夠全心奉獻,全因為香港有一班忠實的觀眾。「舞台劇最引人入勝之處,是它能反映人文、人性和人與四周的關係。戲劇能反映及記錄一個社會的變遷──因此一位具觀察力的編劇,創作題材永遠不缺。同樣地,對演員來說,能夠穿越時空、演繹不同時代的角色,也絕對是一種超凡的體驗。無論是編劇、導演、演員還是幕後製作人員,最大的回報,莫過於觀眾的熱情反應、專注及讚賞。」
台前幕後固然有滿足感,但同樣地,戲劇對觀眾來說也極具治癒作用,它反映生活,間接地鼓勵觀眾珍惜生命、家庭與友誼。「長者能夠從戲劇裏尋回老香港的昔日情懷,以早前的《有飯自然香》為例,內容從平凡的收音機及電飯煲入手,描寫昔日香港人打拼奮鬥的故事;而《18樓C座》則將1968年首播、華語世界最長壽的廣播劇搬上舞台,透過一個個深入民心的普羅大眾日常生活片段,交代香港的社會變遷及歷史性時刻。凡此種種題材,不難令充滿人生閱歷的觀眾回到過去,體會尤深。」
最佳嗜好
欣賞之餘,長者亦不妨親身體驗,將戲劇發展為退休後的嗜好。「參演及參與製作都是團體活動,由演出、美指到幕後,大家各司其職,箇中的社交互動體現了孔子六藝的『禮』;演出時的運動體現『御』,構思製作方案體現『數』,專注演出及製作則體現了『射』。戲劇不但能鼓勵長者敞開心扉與外界接觸,更能改善長者的表達及溝通能力,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在演出及製作的過程中,長者能夠釋放壓力、悲傷和其他情緒。」
以戲劇為嗜好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緃使您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只要有熱誠和時間,我們都無任歡迎。「一齣戲劇之所以叫好賣座,全賴台前幕後百分百全情投入。只要您夠熱心,又肯花時間去排練和溝通,肯定能演出或製作一齣好的戲劇。」陳敢權希望將來有更多長者參與戲劇創作,讓他們的人生練歷豐富戲劇界。
戲劇的演出與製作並無年齡界限,要是您有興趣,不妨參加香港話劇團的戲劇課程,一展身手!
鳴謝:
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