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7日
行雲流水胡琴頌





與弦有緣


香港中樂團胡琴首席張重雪,自五歲開始彈奏胡琴。「爺爺愛聽京胡,爸爸亦對此產生興趣,可惜他當年沒有機會學習,也只好將這寄望交托給我了。」張重雪解釋,「胡琴」是個統稱,古時泛指由北方少數民族傳入的樂器,現今泛指中華民族中的拉弦樂器,包括板胡、京胡、粵胡、二胡、四胡、高胡、中胡、革胡等。在芸芸胡琴中,二胡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種。

談起胡琴,張重雪不得不提她的太老師張銳(老師的老師):「最初認識太老師時,他已年逾70,其琴藝仍然精湛無比,也是因為太老師即使年逾半百,仍然堅持每天練琴三、四小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我絕對認同,太老師對音樂的堅持和完美的追求一直感動着我,所以我堅決要把他的精神繼續承傳下去。」張重雪自小每天練琴五、六小時,她闡釋胡琴引人入勝之處:「中樂一般給人優雅的感覺,樂章往往蘊含中國傳統歷史,同時流露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情懷。中樂樂器當中,胡琴可說是最人性化的一種,演奏時如泣如訴,令演奏者和聽眾都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這也是胡琴特別吸引長者的原因:「長者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閱歷,透過胡琴去表達情懷可說是最貼切不過。」

另一位影響張重雪深遠的著名中樂指揮大師夏飛雲,巧合地也是一位年近80的長者:「今年1月我跟夏飛雲教授合作,他在舞台上揮灑自如,非常懾人。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跟他合作了,每次合作都很輕鬆愉快,全因為教授的演出經驗豐富,懂得如何透過樂手與樂手的互相配合,以凸顯主聲部或獨奏樂手的演奏。我可以說,他的指揮將音樂和藝術的生命力表現得淋漓盡至。」

胡琴的演變

胡琴最初只用來作伴奏,其後發展出合奏和獨奏,現在更融入流行音樂,甚至登上國際舞台。近年香港中樂團獨家研發出一種環保胡琴,以PET聚酯薄膜取代傳統的蛇皮琴身,增加了演奏時音色的穩定性。「傳統的胡琴以蛇皮為材料,動物皮會因濕度而伸縮,對音色帶來影響──試想想,每次合奏都有四、五十位胡琴師同時演出,要是每個琴的音質都參差不齊,實在難登大雅之堂!」張重雪解釋說:「這次的研發,是一種有科學依據的革新,不但有利胡琴的國際推廣,更可減少蛇皮的耗損,兼得保護生態之效。」

保持大腦靈活的首選運動

肩負推廣胡琴使命的張重雪,深深體會到普羅大眾對這種樂器的熱忱。她回想道:「我發現身邊不少學生喜愛胡琴的程度,可說是到達陶醉的境界,有些甚至將每月大部分收入去買參考書、樂譜、唱片,亦有人特地拜訪國家頂級名師教授。」

她的學生有一半是成人,其中最年長的已經70多歲。「不少長者自小愛上中樂,無奈為了工作而沒有去學,退了休正好有時間重拾興趣,一圓夢想。」原來拉胡琴正好體現出孔子六藝中的「樂」、「射」和「數」。張重雪強調,拉胡琴時訓練腦筋的靈活度和專注力,對長者身心特別有益。「拉琴能鍛鍊手指的靈活度,看譜子講究大腦的眼手協調,記樂章可增強記憶力,耳朵又會同時留意音調的準確度。換言之,拉胡琴能運動大腦和身體多個部位,卻不像跑步打球那般激烈和帶創傷性。」她又分享了一個例子:「我有一位年長的學生,幾十年來都很性急,於是他想透過學胡琴來改善情操。學琴之後,他自覺心情放鬆了不少,凡事懂得量力而為。」

對長者而言,張重雪建議初學者的練習進度可以調慢一點:「跟學習其他樂器一樣,都要透過日積月累的鍛鍊去打好基本功,退休人士不妨將進程調慢一點、習量減少一點,以享受為目標,避免過累而減少練琴的興趣;您不妨挑選一些自己喜歡又較簡單的樂曲來慢慢練習,樂而不疲最重要。網上有不少編好的樂章供大家下載練習,您亦可與同好在網上交流心得。培養好信心後不妨參與社區表演,與眾同樂。」器材方面,張重雪認為初學者無須選擇太昂貴的胡琴:「初學者都未能確定自己能否掌握技巧,也不肯定自己會否繼續學下去,所以最初無須選擇特別優質的專業胡琴。當然這是個人的選擇,因為也有人以收藏為目的。」

今年4、5月,張重雪將會參與香港中樂團《傳統的魅力IX - 粵樂情懷》和《名家名曲趙季平》的演出,有興趣的您不妨向樂團www.hkco.org查詢。


鳴謝:
香港中樂團胡琴首席張重雪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