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樂在其中






 
眾所周知,音樂能陶冶性情、舒緩壓力,外國不少研究更發現,唱歌有助增強長者以至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活力、認知能力甚至改善身體姿態,有益健康。
人體與生俱來就有一件樂器聲帶。跟說話不同,唱歌可以脫離字義的局限,以不同的聲調及旋律表達或宣洩情感。殿堂級指揮家石信之博士就指出:「唱歌是每一個人直接由身體發出的語言,可表達某一種情感或思維,只要找到適合意念的歌曲,唱起來有感覺、舒服,不但能夠減壓,更能透過呼吸去鍛鍊肺部,整個人的『氣』運行得好,自然有益健康。」
美國列文音樂學院一項長達三年的調查更發現,練習唱歌或詩歌咏唱的55歲以上長者,視力問題、跌倒或患上抑鬱的機會較低,看醫生或服藥的頻率亦偏低。此外,80歲以上長者的聲線老化問題相對輕微,呼吸節奏和起坐姿勢亦較佳。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更發現,人們唱歌後體內的免疫球蛋白A及皮質醇水平會上升,顯示唱歌能增強免疫系統。
以指揮才華及將古典交響樂融合百老匯音樂聞名中外的石博士,自小在家中受交響樂薰陶,更創立了香港歌劇團及香港合唱團。他十分認同唱歌的好處:「跟唱『卡拉OK』不同,演唱或咏唱詩歌需要控制聲量,而且每隔數個音符便要深呼吸,不但有助提升細胞含氧量,更可鍛鍊肺功能及運動全身肌肉。」石博士繼道:「要聽音樂,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未必每天都有音樂團體的演出;但唱歌,何時何地都可以,多隨心!我很鼓勵長者放聲唱、大膽唱!」
音樂造詣極高的石博士,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後的心得:「除了聽音樂和唱歌,其實作曲也是一項美好的嗜好。一個人的所有感覺都是靈感,眼所見的、口所吃的、耳所聽的,幾乎所有觸覺、感受和體驗,都能刺激腦部神經反應。將它們化成旋律、伴奏或結構,記錄在樂譜之上,令情感變成實物,是一件賞心樂事。」
這跟英國認知障礙症協會創辦「Singing for the Brain」合唱團的理念不謀而合,由於處理語言和音樂的腦部位置有所不同,因此即使是患上認知障礙症的合唱團團員,仍能牢記歌曲旋律和歌詞,而且唱歌為他們帶來社交聯誼的機會,有助改善認知能力、身體狀況及情緒。
無論是唱歌劇、粵曲、流行曲還是嘗試作曲,只要享受過程,都是最好的嗜好。大家也快來「樂」在其中吧!
鳴謝:
石信之博士
國際著名指揮家、香港職業訓練局交響樂團及合唱團藝術總監兼指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