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謂靜觀訓練靜觀訓練源自佛教的心靈修習。1970年代,西方學者Jon Kabat-Zinn將之應用於治療罹患痛症及情緒病(如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患者,並取得臨床實證,自此靜觀訓練被廣泛傳播及應用,同時洗脫了原有的宗教色彩。透過系統化和標準化,靜觀訓練已經進化成一種可量度效果的心理健康訓練。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講師梁錦堂說:「根據Jon Kabat-Zinn的定義,『靜觀』是以一種不批判、開放和接納的態度,來覺察當下發生的一切體驗。」它跟發白日夢和冥想有何分別呢?「白日夢是全面放鬆地天馬行空、胡思亂想,而靜觀訓練則是不鬆不緊、有目的地去集中精神。靜觀訓練亦不如冥想打坐般進入另一個境界,關鍵在於留意自己『當下』的感受。」他繼道:「感受浮現時,練習者要回復孩子般的『初心』,放下一切既有想法,如一張白紙般去觀察自己的感受,且不作任何批判──例如有雜念浮現時,練習者不要認為訓練就此失敗了。」
正念入門梁錦堂指出,雖然靜觀訓練通常由身體運動入門,但它並非一般的肌肉體格運動,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對入門者而言,由身體感官入門比較容易。譬如導師會引導學員觀察自己的呼吸,感受吸入時的涼氣和呼出時的暖風,以及腹部的收縮和擴張;導師亦可帶領學員進行靜觀飲食,例如觀察葡萄乾的大小、顏色、光澤,再用兩邊鼻孔去嗅嗅其味道;又或是留意打字時指尖的觸覺、聆聽按鍵的聲響等。這些由五感出發的靜觀訓練,都非常適合初學者──但其實靜觀訓練並不限於感官,較深層次的是觀察內心思維和感受,和將靜觀應用在人際溝通之上。」
「所謂一念三千,人每秒的感受都非常複雜;為免腦部『超載』,我們發展出一種『自動導航』防禦系統,簡言之就是將成千上萬的訊息簡化,解讀為順理成章。這機制本是好事,但卻令我們忘掉了情緒的由來,以致負面情緒出現時,我們會感到困惑無助。例如有人小時候被老師打過一次掌心,即使已忘記得一乾二淨,他卻從此害怕甚或厭惡有權威形象的人。靜觀溝通正好讓我們透過仔細觀察內心感受,了解甚至改善思維模式。」
一般在醫院的靜觀治療大約需時40分鐘,坊間也有一些靜觀訓練的退修營,這些都是「正式」的訓練。「但對一些時間上不允許或體質較易疲倦的人來說,短短1分鐘的『非正式』訓練也收效:當您在大堂等待升降機,不妨觀察一下自己的呼吸或心念;或是手機響起時,先聆聽一下鈴聲才接聽,或留意一下自己的呼吸,都已是靜觀訓練了。」靜觀訓練已普及為生活的一部分,難怪今年2月的《時代》雜誌,亦以「Mindful Revolution」(靜觀革命)為封面故事;現在亦有不少企業透過靜觀訓練去提升團隊的工作效率和溝通,也有應用於改善夫妻和人際關係的課程。
入門訓練須知梁錦堂建議初入門者先跟隨專業導師進行團體訓練,透過同學間互相鼓勵,掌握竅門,才開始獨自練習。此外,靜觀訓練也適合融入長者日常活動之中,「當您逐步掌握靜觀竅門,自然能將靜觀訓練融入生活當中,不論您在耍太極還是練八段錦,還是在使用手機程式。」
他又強調,根據文獻及他的個人專業經驗,從未發現靜觀訓練有任何副作用,「但若練習者難以分辨現實與幻想,如患有精神分裂、酗酒或吸毒,或是有創傷經歷,有機會在練習時牽動較激烈的情緒,我建議由專業的導師帶領練習。」大家若想了解更多,不妨瀏覽由專業治療師開設的網站
http://mindfulness.hk和
http://www.treeoflife.hk。
鳴謝: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講師
梁錦堂